出了西安,就進了秦嶺。立春后的秦嶺,車行于蜿蜒的高速山路上,地間的暖氣在開始萌發(fā)升散。微風(fēng)間,山間的草木似在招手迎春。翻過山,進入安康地界,回暖的地氣,使田野草木已生機勃發(fā),迎春花花蕾綻放,關(guān)中的油菜剛剛萌動,而秦嶺南麓的山梁畦間壩上,已是金黃一片,蕾飽花揚。有小姑娘擷綴在滿頭烏發(fā)秀額上,面面相覷,令人暇美而望。進入巴山渝地,雖剛踏足,但橘園已滿山鋪蓋,金橘綴滿枝頭,滿目盡是,舉手可擷。山下的
發(fā)布日期:2024-09-11 04:56瀏覽次數(shù):
出了西安,就進了秦嶺。立春后的秦嶺,車行于蜿蜒的高速山路上,地間的暖氣在開始萌發(fā)升散。微風(fēng)間,山間的草木似在招手迎春。翻過山,進入安康地界,回暖的地氣,使田野草木已生機勃發(fā),迎春花花蕾綻放,關(guān)中的油菜剛剛萌動,而秦嶺南麓的山梁畦間壩上,已是金黃一片,蕾飽花揚。有小姑娘擷綴在滿頭烏發(fā)秀額上,面面相覷,令人暇美而望。進入巴山渝地,雖剛踏足,但橘園已滿山鋪蓋,金橘綴滿枝頭,滿目盡是,舉手可擷。山下的河溪,不時映影著這金黃和翠綠,畫卷其中,好一派西南早春,秀色滿染,使尚徜徉于余冬的渭北客,則早早的身感這春天的賞予。
車穿行于秦嶺脊梁腹腰間,落地于山腳板底。山連著山,水連著水,山水一色,水連山界,山分水系,山水間是秦嶺的常態(tài),但山間的隧道卻更是這秦嶺的滿山新意,添畫于山山水水間,不計不議,還真說不過去,就如穿邃于秦嶺間的高速路一樣,沒有隧道的鉆研拼搏,穿越時空,進渝入川還真是那句“蜀道難,難于上青山”!在路上,萬能的導(dǎo)航語提醒最多的是“隧道”兩字,時時縈于耳旁,溫馨而又嚴(yán)肅,語重心長。秦嶺巴山,雖沒有翻不過的山,卻總讓人在遙眺著條條隧道那深邃的盡頭,盼著那一束曙光早現(xiàn)。山連山,隧鉆隧,高橋過后還鉆隧。如果秦嶺是母親山,那她勃勃壯美的山體,沉睡了千年后再新孕了一條條隧道這新的鮮活的生命,成為她一代一代的新生兒。終南山隧道是秦嶺的老大自不與說,但山中母體以山的力量、水的溫柔,使這然新生兒不時迸發(fā)而生。有連山成群的,有孿生相生手拉著手,有單飛徑長不時后望的,但都不忘量說著秦嶺大山在時代的變遷和精神。秦嶺山中的隧之道,雖多多成串但有規(guī)則之道,是最講規(guī)則規(guī)矩的。盡管隧中之路有曲有直,相伴著速度與激情,但穿越而不能超越,順直而不能越線。隧中雖不時備有小驛,應(yīng)急而不得長停,但誰也不想用上這拋錨的小灣。行進于秦嶺腹間的隧中,就如同在體味著人生腳步的進進出出、深深淺淺,雖依猗著天眼般的導(dǎo)航,但卻總有量不完、量不準(zhǔn)的路,需要探索前行。身邊的孫兒,不時也搶著要看手機導(dǎo)航,也許,他也想探探自已才剛起步的路。這秦嶺之身厚,這隧道之步長,可謂厚德載物,上善若水,行于其中,徜于其身,方味其中。
體味巴山渝水,首站選奉節(jié)。春節(jié)往奉節(jié),總是節(jié)的味兒。傍晚閑覓于奉節(jié)街頭,川味兒的美食即噴香而來。順味兒駐足于一家買粉的小店,一頓品味,食美可口,碗中份內(nèi)的粉兒,完了可隨添,好讓你品個夠。桌上的餐紙,厚實而白凈,隨用隨取,盡讓客人食凈心凈。細(xì)微處見著待客道,川渝人那樸實中透著精明,精明中溢滿著實誠的風(fēng)兒,如這時令的春光,溫暖進鄉(xiāng)外來客。
留奉節(jié)的宿兒,是看三峽。大詩人李白的一首“朝辭白帝彩云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。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”千古絕唱,刻畫的就是起自詩城奉節(jié)的峽色美景,使人魄牽夢繞。奉節(jié)是長江三峽的西起端。南北朝的酈道元在其《水經(jīng)注.江水》一文說三峽:“自三峽七百里中,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。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,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絕……”三峽從瞿塘峽沿江而下,中有巫峽,東至宜昌西陵峽,實際上長四百余里。但詩人有情感浪漫,地理學(xué)家更執(zhí)著眼光,但卻都傾注著三峽東下一傾千里的浩浩蕩蕩。在奉節(jié)地域上,舉目見的最多的字就是一個“夔”字。“夔”,傳說中是一種只有一足、形似龍的怪獸,這“夔”字就說的是奉節(jié)和瞿塘峽。奉節(jié)古稱“夔州”,州設(shè)瞿塘關(guān),故跡在瞿塘峽夔門山麓,瞿塘峽西扼巴蜀,東控荊楚,是古代東入蜀道的重要關(guān)隘,兵爭之地,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。因水勢波濤洶涌,呼嘯奔騰,令人心悸,素有“夔門天下雄”之稱。瞿塘峽夔門以其險峻雄踞,躋身為第五套人民幣拾元的背面圖案。
早晨從奉節(jié)城里出發(fā),沐浴著早春的峽山陽光,直驅(qū)瞿塘峽夔門。一路上,車窗外不時突現(xiàn)著山與江的融與合。江水灣灣,桅影棹棹,一股大江氣象撲面而來,給人以暇想和滿滿的期待。將至峽口,陽光江面溫濕水霧,濛濛飄至,壁險的夔門掩映其中,一葉飛舟飄然而來,霞光峽色已近眼前,使你不得不停足頓賞,而先留影兩、三張為快。不由得心跳脫口而出:
登上了游船,就入了三峽之瞿塘峽。洶涌的江面上,船在順流而進,金黃色“龍頭”游輪逆江擦肩而過。船頭甲板上的游客,須挺直立穩(wěn),風(fēng)卷發(fā),水流疾,但仍舉動著手機鏡頭的快門,生怕錯漏任何一個美和險的瞬間。船近夔門,只見那,兩岸碧峰如刀削,壁立千仞夾狂瀾。蒼翠對峙水洶天,卻見大江送飛船。船進景入,我的思緒在飛。而牽手的六歲孫兒,此時他好像想像了李白來瞿塘峽的情景,風(fēng)吹船疾,孫兒迎風(fēng)隨口豪吟,稚嫩成章,一口氣呵成,如舷下的江水,噴薄而愜意。這峰這水,這江這景,無不使人感懷情瀉。千年文人騷客揮毫醉寫,椽筆刻意,為三峽留詩萬余首,但絕唱只品李太白。千情萬感捧得奉節(jié)史為“詩城”、三峽成“詩的故園”。清代詩人一句“便將萬管玲瓏筆,難寫瞿塘兩岸山”,也許道盡了在絕美的自然面前,縱使思緒萬千,情思千鐘,也顯卑小和無語。
峰回絕處,風(fēng)遇逆流。三峽之西端口的白帝城,西控巴渝收萬壑,東連荊楚壓群山。乃劉備彝陵兵敗身病、無顏再回的彌留之地,須當(dāng)高登探緣?!巴泄绿谩鄙希唤M塑像逼真活現(xiàn):病身劉備,滿面絕望與不甘,但病床上蜷縮的腿腳,已無力再支危局。劉阿斗兄弟跪拜諸葛孔明,目卻又旁顧于父皇,那種忐忑心態(tài)只有自明。而諸葛亮此刻“受任于敗軍之際,受命于危難之間”,那種既挽狂瀾、即扶傾之大廈的淡定和凝重,心事游離,蓋定其后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!趙云堅貞不渝,而其他侍旁的文臣武將,那種“大樹將倒,欲作獼猴散”的太多的復(fù)雜心態(tài),連屏風(fēng)后人縫間的太監(jiān),那木然無謂,都拿捏刻畫地淋漓盡致,一絲不漏。白帝城托孤,孤寂了劉備自己,無助般托之又無奈,卻終推托掉了蜀之江山。峽江逝水終入海,三國一統(tǒng)勢難擋。
船在江上激蕩,思緒隨風(fēng)而轉(zhuǎn)。壁立兩岸的山,江上波濤聲聲,海納百川,江匯千河。兩岸山間千流萬溪,無論原源于何處,但只要融入主流,只有匯入這千里長江,才能聚合成“滾滾長江東逝水”的浩蕩洪流,才有聲有色成景,才能千古長流而不斷,而致遠(yuǎn)。融入,是一種機緣,更是一種榮幸。人也一樣,團結(jié)和團隊,欣賞和包容,才能有所作為而成就。
憑欄撫昔,三峽大壩攔蓄成就今絕美江山圖景,可曾想當(dāng)年為三峽大壩騰地攔蓄,庫區(qū)淹沒了兩市十一縣上百鄉(xiāng)鎮(zhèn)超千個村。16年間百萬移民舍小家、為大家,支援三峽建設(shè)為國家,舍土別祖,背井離鄉(xiāng),為三峽大壩毀家讓路。移民,移民,像漫天的塵埃,從此落盡了全國各地,插足于異鄉(xiāng)他地。史冊昭昭,天地驚泣。
走進夔門旁猴島上的峽江博物館,一張張圖片,真實再現(xiàn)了當(dāng)年庫區(qū)移民離家的身影。在被拆的房舍瓦礪前,那刻滿皺紋的老農(nóng)哀傷的臉龐,那種鄉(xiāng)土難離,那種家園不舍,那種無奈不得……這種悲壯將永遠(yuǎn)定格史籍。有兩張照片是那樣的使人看到不舍和傷感:一位移民的背籠里,背著一株帶土的桃樹,花蕾初綻,粉意正濃。他說他舍不得它,要一起背走而移遷。背上桃樹,水下故鄉(xiāng)。像這樣板車?yán)鲜⒛甑哪毘葮?,背架捆上將出欄的豬,懷揣一抔故土,一同邁向茫茫遷徙路的,又何止“背桃人”一家?……還有一張是整船人相哭的照片,大多的農(nóng)婦背挎著大大小小的彩條布包,在船頭相擁而哭,傷情一片。此情此景,船下明明是波濤江水浩波,船上卻成了眼淚的海洋。此去千里無歸,來日未有期。千感萬嘆,感嘆三峽“截斷巫山云雨,高峽出平湖”的偉大歷史構(gòu)想終實現(xiàn),這“當(dāng)驚世界殊”的人類歷史壯舉的功成,庫區(qū)移民付出的的悲壯和犧牲而至偉至大,可歌可泣而不應(yīng)忘懷!
午夜時分,便進了重慶城。一路上,山在唱歌,水在和拍,隧在穿邃,路在風(fēng)后。天坑地縫,梯城龍缸,云陽長壽,宣傳語的風(fēng)兒不時撩挑著探尋的心扉。當(dāng)山城的朦朧的夜景入目進簾時,也就開始溶入了這山的城市。
重慶城之名,起于1189年。時宋光宗趙惇被先封恭王而再即帝位,稱為“雙重喜慶”而得之“重慶”。自然之重慶,“山城”是她的大號,”江城”、“霧都”是她的濃妝雅容,”溫都”則更是她的胸懷而可人。歷史的重慶,是巴渝文化的發(fā)祥地,大巴山之蘊育,嘉陵江(渝水)滋養(yǎng),巴渝山水之重慶,猶如長江、嘉陵江之水,千年引領(lǐng)著西南之疆的風(fēng)騷和隆重。設(shè)郡置州,偏帝隅據(jù),都曾輝映史時。近現(xiàn)代之重慶,更是史跡重重,史鑒弘弘。陪都重慶,成抗戰(zhàn)之大后方。重慶談判,國運轉(zhuǎn)寰,民族新生。民革、民盟、民建之民主之聲在這里始發(fā)生根成長。紅巖拔堅,紅梅頌贊,重于泰山,精神不泯。當(dāng)代之重慶,直轄近三十載而鑄國家發(fā)展之一極,是發(fā)展之重慶。國家中心城市、超大城市,已不足以說她大。而國家重要的現(xiàn)代制造業(yè)基地、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(jīng)濟圈核心城市、西部金融中心,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,是她更厚重精髓的排面和定位、內(nèi)涵和外延。
龍年春節(jié)游重慶。下車始伊,重慶的“迎龍門”已敞懷開抱了。龍,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。在重慶這千年古邑名城,一元復(fù)始的“重慶”之城,千家萬戶龍相伴,古城無處不見龍。龍在重慶,與“龍”有關(guān)的地名或故事就有200多處。接龍、傳龍、化龍、玉龍、盤龍、龍?zhí)?、雙龍,九龍坡,龍門浩、望龍門……,神龍見首不見尾,這隨處可見的“龍”,都有傳說。明代建文帝被朱棣追殺化裝成和尚,逃難到重慶一個叫白巖場的地方。道士見他身上隱纏著一條金龍,就把他逃難的那條土路叫“龍隱路”。他進寶輪寺,頭上突生新發(fā),預(yù)示他可重登龍位,寶輪旋成“龍隱寺”。他從此出家歸隱,也就有了“龍隱鎮(zhèn)”,成了今磁器口的不朽傳說。龍的傳人,與龍共舞,舞出吉祥。重慶“銅梁龍”,被譽為“中華第一龍”。百年非遺,銅梁人扎龍“扎實扎精”,龍“扎”心里,舞火龍鐵打花飛濺光芒,磅薄與細(xì)膩共存,浩大與精美同輝,成為中華龍文化的杰出代表。萬年的龍,千年的城,藏龍臥虎,龍行天下,無不昭示著力量與吉祥。這,不正是現(xiàn)代、當(dāng)代重慶三千一百多萬巴士蜀漢龍騰虎躍、龍馬精神的時代圖騰嗎?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今天之重慶的“真龍”真身。數(shù)千古神龍,應(yīng)看今日真龍騰身風(fēng)流。
走重慶,行在重慶。古人說入川如登天,嘆群山重重,路少隘窄而畏縮卻退。今人說在重慶城開車,萬能的“北斗”導(dǎo)航神一般的存在,有時也不免犯迷糊,感路如蛛絲織網(wǎng),立體多維,令人眼花繚亂,路有千條不知走哪條。重慶的交通,與水難分。兩江交匯,游蕩山城。如果長江是重慶的魄,撐起城市的勢。那嘉陵江則是她的魂,魂牽縈繞于市里坊里,走到哪兒,好像都有渝水的情意絲絲。洪崖洞的紅火映透著江中霓虹游船,千廝門嘉陵江大橋橋面車水馬龍,橋身里輕軌風(fēng)馳電掣,橋下龍舟客游而不夜宿。朝天門碼頭,已不再僅僅是重慶港開埠百年的洪流聚合,更是今天重慶水陸齊頭開放的萬帆總舵。重慶的交通,融于橋之洪流。江水河水在重慶的波波洶讻,絲絲湧湧,使成千上萬的橋拱力崛起。大大小小,縱縱橫橫,平交立體,行坦蕩如砥,又似層巒疊嶂。有的成樞紐之交,有的予抬腳跨躍之便。有的則螺旋式上升,有的卻過山車般起伏,如人生的路。有人戲說,重慶的駕駛達(dá)人,到了平原可能都不知車咋開呀?使被譽為”橋都”的重慶,更知其橋的險美和坦蕩。與橋相輔,重慶的城市軌道交通發(fā)展是最早的,至今已突破500公里。而“輕軌”是重慶和重慶人最先叫出且叫地響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慕煌ㄆ放?,己沁入重慶人的心脾深處。李子壩輕軌,外鄉(xiāng)異客心心念想來必打卡。仰視之如龍行空中。連開輕軌的女司機姐姐,本不想紅卻輕軌自帶光芒成抖音網(wǎng)紅。地下這條條巨龍般的輕軌、地鐵以隆隆之力,已撐托起這座山城的交通脊梁。
有人說,行者的路,就是腳下。重慶街上的路,時不時就在“梯”上。路在梯上,梯就是路。山城山高地不平,上坡即下坡,不知樓有幾層,正負(fù)樓層難說準(zhǔn)。走上重慶的街頭,梯不僅在房間商場室內(nèi),而更多是在室外,立地安梯,就地裝梯,樓身立面掛梯,樓樓之間連梯,梯無處不在,而且大多是踏步式電梯而非直行梯??邕^馬路,走進樓,掛在樓身的層層踏步電梯,成了人行通道。山坡街面有多長多陡,踏步電梯順勢層層到坡頂。重慶的樓,建時遇坡地基不取平,就勢而建,形成一樓斜坡樓,成為勞動人民智慧結(jié)晶矗立。輕軌在李子壩高樓間穿樓而過,地鐵5號線重光站在渝北的一大型時尚商場內(nèi)設(shè)站,構(gòu)成了只有這山城獨有的建筑奇觀。重慶高樓的一樓,不一定都在地面。頂層不一定最高,有時卻是地面一樓。朝天門碼頭前的摩天大樓裙樓,望六層似頂樓,誰知一出六樓口,卻走到了主樓地面一樓,噴泉汩汩,千姿百態(tài),卻使戲水孩童樂不愿離。孫兒戲水弄濕水了鞋襪,再買鞋時,老板翻箱倒柜地送娃一雙小紅襪,溫暖了幼小的心。停車場停車看似停在負(fù)樓層間,而當(dāng)出口時司機一把方向,車輪即就碾壓街面,瞬間滿目豁達(dá)。
走重慶,吃在重慶。巴山渝水,給足了重慶天生的營養(yǎng),吃在重慶,品味天堂。重慶的街頭,無處不有食的味道,是吃的世界,吃貨的天堂。辣味和酸味飄冒著香的熱氣,使人不由得依香而停足。夜幕降臨,霓虹燈下,到處是吃的世界。而“重慶火鍋”舉目冒熱氣,無處不。聽人說到重慶,要吃背街“老火鍋”,才是地道味兒。在洪崖洞邊上的小巷,坐下來邊嘗邊品,才品得“重慶火鍋”的地道、曉得它的前世今生。朝天門碼頭的纖夫們?yōu)榱斯?jié)省餐費和時間,在市集上買下富人棄用的水牛,放入煮沸的湯汁,并調(diào)制又麻又辣的湯底,這便是重慶火鍋的雛形。現(xiàn)在的重慶火鍋,已代表著熱情和團圓,吃一頓火鍋,圍周一坐,共食一鍋味,是種聚合和拉進。已成為重慶美食的代表和“重慶十大文化符號”。而年輕人喜食舔嘗的“重慶酸辣粉”,則更是爽辣筋酸。酸辣粉,那酸食欲,滿滿一碗的湯,嗦完一大口粉條,就著花生米和蔥碎再來,真是一種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感受。正是如此,酸辣粉才是三國時的劉關(guān)張創(chuàng)業(yè)打江山的感悟而得傳今。一碗“重慶小面”,大堂小攤,“面面俱到”飄著小面的香味兒。以至于在觀音橋美食街,就是靠著孫兒記下的一張“重慶小面”的廣告宣傳畫,才在地下車庫找到了車。吃小面的量以兩計,小伙兒一碗兩、三兩都吃不完,可見重慶人的實在,情意綿綿,味道長長。如果說重慶火鍋,是重慶的底氣。那重慶酸辣粉,則是重慶的素往情愫。而重慶小面,則是和在重慶人心里的一團勁道溫柔,意味深長。
走重慶,游在重慶。巴山渝水蘊育了巴渝文化。文化熏陶,山水滋養(yǎng),人民勤勞智慧,使重慶這地兒,自然風(fēng)光,似天賜地獻,古跡名勝,呈星羅棋布,現(xiàn)代文創(chuàng),如珍珠串串,國際都市,顯風(fēng)騷風(fēng)流。縱然你閉門運籌攻略千百度,也可能只能走馬觀花覽其一。
解放碑前,盡管商潮涌涌,樓宇林林,方寸之間其仍不失偉岸和莊嚴(yán)。人如潮水而來,只為拜謁和追尋曾經(jīng)的精神和偉大;朝天門,不只是兩江攜手交融,不只是昨天那纖夫的背痕和繩纖、沉重的號聲與蹬深的腳窩。不再僅是“迎官接圣”之朝天門,更是今日之重慶“人文之門”、“開放之門”。重慶發(fā)展的“零公里”從這里揚帆起航,乘風(fēng)破浪頻出發(fā),奔向更深、更寬、更廣的水域和世界;洪崖洞,不僅僅是江景相映下的夜間紅火,人潮洶涌,更是巴文化的山色暄泄,吊腳樓青磚、石瓦懸崖空建的“高度懸耀”、重慶老街巴渝風(fēng)情的勁射張揚……
磁器口,古鎮(zhèn)早春的清晨,多了份早到的靜悠。“重慶溫度”之塔,給人一種這個城市是一座在乎溫度、給溫度展示的“有溫度的城市”,不僅僅是“火爐”熾熱,更有春天般溫暖如適。《紅巖》小說故事原型、場景路徑在這里刻畫活現(xiàn)。吊腳樓廣場池中,這里沒有洪崖洞的暄嘈。戲臺角風(fēng)鈴在蕩,臺下方桌小格盤,格格炒食。川劇聲聲,茶客悠悠,看“變臉”張張,品“五味”俱全。川人巴士休閑,異鄉(xiāng)客偶應(yīng)邀也陪其中。只不過渝水濃濃,陜青露“小白”。
磁器口對面的歌樂山麓,便有統(tǒng)治時的中美技術(shù)合作所——渣滓洞看守所舊址。沿凌云山路而上,兩里之外山中,參觀的人流四路縱隊緩動涌向。烏黑森森的環(huán)境,山中再翠綠的草木,也難掩映當(dāng)年和末日殘暴。在重慶黎明之前,300多名志士在這里慘遭反革命分子大屠殺,其罪其惡,證之鑿鑿,罄竹難書,紅巖昭記。
天坑地縫,武隆天生,天作之絕險。雨霧中的武隆“天生三橋”,深中隱險,險中含幽陰。身臨其境,須先搭15秒直下的電天梯,方得“入坑”平臺??渝溆挠模煸炀Ь?,喀斯動特在這里巧奪人工,鬼斧神工,造就天龍、青龍、黑龍“三橋”,仰天透視,如一個個天坑,那坑口之狀似龍?似鷹?似猩?又似刀!形似神似。張藝謀的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在坑中設(shè)局布陣,水、霧、峽、瀑助演,助他在影壇再造江湖。不來武隆,那知地有天坑?天又生橋?天景地奇,使人感嘆人之智渺囿,天之力無垠。然,終未探究清其生“橋”之何緣,雖自渝專驅(qū)五百里,卻無撼而未枉此行。
春往重慶,節(jié)在重慶過隙。行在重慶,放慢腳步,感受了山的不平,感覺了城的路“平”。山城人“降”山“理”水,搭“梯”造”軌”,平衡了生活的路;吃在重慶,吐伸味蕾,味覺到了城市的熱情,辣味十足,激情四射,正是三十而立的青年,才有如此活力。游在重慶,放飛暇想,滿身的故事人文,滿目的時尚壯美,滿城的勤勞自信,滿滿的回味回眸。心滿載而歸,不枉虛此行。
山之重慶,在之渝水。城之重慶,人文托福。山城之重慶,之山,之城,之水,之于人,山美、城美,人更美!美美與共。
焦玉朝,1965年生,耀州孫塬人。長期在村基層工作,從事黨務(wù)、村務(wù)文字材料撰寫,九十年代曾主編過全省第一張村報——《藥王故里報》 。多年來又從事藥王文化的傳播和研究,藥王文化傳承人之一。工作之余常事散文、詩詞、禮儀辭文、文史資料創(chuàng)作撰寫,在省、市、區(qū)媒體刊物、網(wǎng)絡(luò)平臺和史志書刊上發(fā)表刊選,并有獲獎作品?,F(xiàn)為耀州區(qū)作協(xié)會員,耀州區(qū)政協(xié)委員。陜西孫思邈研究會副秘書長。